初中三年,期中考试大分析
初一新生,单靠小学的良好基础,没怎么努力,作业也都保质保量完成,开心的度过了2个半月的初中生活。
但期中考试后傻眼了,科科都刚好及格,信心一下子全没了,感觉自己不适应初中生活,甚至有点自暴自弃。
这样的情况很普遍,但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警惕。首先从态度上去重视初中学习,不要带着小学的那点荣耀来对比中学的生活,凡事不要拿小学与初中过多的做一些无谓的比较。
把这次卷子,整理整理再整理,它有小学的基础,也有初中两个月学习的考量。
计算?审题?阅读能力?作文?基础?粗心?不规范?想当然的作答?一一列出,家长可以补充,但绝不是主力。
整理出来,那就是一笔财富。
当然了,整理出来,弃之不管,放之不改,等于零。
家长态度:初一学生年龄还是小了,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。
大道理对于初一上学期来说,还能管用(随着阅历与成长,下学期与家长会形成冲突)。但切忌滔滔不绝,简单几句总结,小声且严肃的点出来即可。
补习:最好是有补习机会。初中三年太短暂,没有时间等孩子慢慢思考、消化、吸收。
初二学生的第一次期中考试:小学的考试,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分化。考试结果不会过多影响家长和孩子。
但初中则不然。排序开始,比较开始。
初一的排序中,我们总感觉孩子还有潜力。毕竟刚升入初中,适应过程会出现若干问题。
但通过这次考试,结果出乎意料的差。排序中的那个庞大的数字更是让孩子恐惧、家长崩溃。这是最难的一个阶段,也就是初二现象。
孩子、家长情绪都处于不可控状态。此时,尽量从孩子视线中抽离出来,寻求外围帮助。
家长过多的道理,犹如在沙上写字,即使能给孩子留下什么印象,也会立即消失。何况你的道理在旷日持久的教育中都已穷尽。
补习:所有的卷子整理成册。家长过多的参与卷子的分析,孩子接受的指数几乎为零。
况且,初二的知识点难度与灵活性家长也很难驾驭了。
找老师做分析。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每门功课的分数,问题都出现在哪里?丢失了几分?班级同学大都出现什么问题?丢失的分数,是新的知识点丢失的?还是一如既往,平时都是在这样类似问题上丢分?
孩子说的与老师分析卷面相差无几,说明下功夫研究了。剩下的交给老师就可以。
初三学生的第一次期中考试:我在群上说初三说的最多。就是时间统筹规划能力问题。
有的学生,我也看出有这样的苗头,就是“熬着”。
内心已经妥协了、投降了、天天大考小考厌倦了,只等着挨到中考时间。
对这样的孩子,家长不可以放弃,除非你家孩子智商有问题。否则,奋起直追,每年都有奇迹发生。
补习:初三补习就是查漏补缺,补习老师每一章都讲,每道题都领着做,不太可能,时间不允许,除非是全托生。
我要求的老师都是带过几轮中考,对中考题型熟门熟路。也希望家长们出去找老师,也有这样的意识。
曾经和一位语文老师沟通过,她一直带初一初二,坚决不带初三生,她说自己没有数,对中考的脉络不清楚。你看,这样的老师就非常的负责任。
如果这次考试打击了孩子,也请告诉孩子,这是一次变化的契机,抓住这次机会,寻求突围点。
也请告诉孩子,一定数量的痛苦和烦恼对于任何时候的任何人都是有必要的。没有压舱物的航船是不稳定的,也不能直线前行。